邊壽民(1684—1752)清代著名花鳥畫畫家。初名維祺,字頤公,又字漸僧、墨仙,號葦間居士,山陽人(今淮安區(qū)),晚年又號葦間老民、綽翁、綽綽老人,江蘇淮安秀才。善畫花鳥、蔬果和山水,尤以畫蘆雁馳名江淮,有“邊蘆雁”之稱。其潑墨蘆雁,蒼渾生動,樸古奇逸,極盡飛鳴、食宿、游泳之態(tài)。潑墨中微帶淡赭,大筆揮灑,渾厚中饒有風骨。又善以淡墨干皴擦小品,更為佳妙。因他畫蘆雁,稱其所居名“葦間書屋”。他又工詩詞、精中國書法。和鄭板橋、金農(nóng)等人齊名。
代表作品
《蘆雁圖全套八幅冊頁》、《碧梧雙峙圖》、《老圃秋容圖》。
山陽邊氏是世代書香之家,但邊壽民祖與父都無功名,屬于寒門。他自幼聰穎,詩文書畫,為長者所稱,雖境遇困窮,卻能堅守寒士清操。據(jù)傳,他對于同宗富家、同里豪紳,不樂往來,安貧守道,課徒之業(yè),以文字筆墨自適。
早在康熙四十三年(1704年)邊壽民20周歲之際,即入學為諸生,但由于他鄙薄章句帖括之文,應鄉(xiāng)試而不中式,乃更寄情于詩畫。他居住在山陽舊城東北隅梁陂橋附近,遠離鬧市,清幽靜寂,四面環(huán)水,蘆葦叢生,風景絕佳,入秋尤宜,秋水澄碧,蘆花飄白,蓼花透紅,游憩其間,此身如在畫圖中。他有《憶江南·葦間好》云:
葦間好,明浦豁西窗。兩岸荇蘆侵闊水,半天紫綠掛斜陽。新月到回廊。
葦間好,最好是新睛。寺后菜畦春雨足,城頭帆影夕陽明。人傍女墻行。
葦間好,初夏最關(guān)情。淺水半篙荷葉出,深蘆一帶水禽鳴。雨后雜蛙聲。
葦間好,重九雨霏霏。古寺客穿紅葉出,小舟人載菊花歸。酒熟蟹螯肥。
邊壽民師法前人,兼取眾長,尤其用力于徐渭、陳淳一派。他論畫云:“畫不可拾前人,而要得前人意?!币嘁獛煼ㄔ旎煜っ枥L的對象。邊壽民所居葦間書屋,周圍蘆葦成片,往來候雁,往往停憩于葦間水際。在長期接觸觀察當中,他對雁的形體、動作、情態(tài)、習性,了如指掌。他的難能可貴大過人處,在于他熱愛關(guān)懷往來棲止的雁,視之如友朋,知情著意,體貼入微,從而構(gòu)思頓生妙諦,下筆每聚深情。由此形成邊氏蘆雁的筆墨疏簡、以形寫神、寫意傳神、出神入化的特色。
邊壽民賦詩“只不過一抒胸臆”,作畫“也只算自抒心緒”,在他,詩、畫同樣是抒情寄意的手段。就完整的畫來說,其實是畫、詩、書的綜合藝術(shù)。過壽民的書法,遠紹鐘繇,古勁渾樸,使畫面增輝,但詩畫的配合和諧更具重要意義。詩畫映照交融、爭輝競美,形成意境,也是邊氏蘆雁的重要特色。如一幅蘆雁冊頁,左側(cè)兩三支蘆葦橫斜,右側(cè)雙雁蜷伏藏頭作憩息狀,左上題詩云:
月冷風清洲北,沙明水碧汀西,得睡且須熟睡,莫近客舟亂啼。
寥寥數(shù)語,使疏簡靜寂的畫現(xiàn)平添意趣。另一幅蘆雁冊頁,下方蘆葦草草,一雁似在覓食,
一雁昂首遠望,左上題詩云:
倦羽思寒渚,饑腸啄野田。稻粱留不住,老翅破江煙。
邊壽民對于雁的熟悉喜愛很不一般,他的關(guān)懷呵護迥非尋常。他經(jīng)常以雁自喻,并反復聲稱:“一生蹤跡與渠同”,“于今衰病息菰蒲”,甚至如癡如迷地表白“自度前身是鴻雁,悲秋又愛繪秋聲”。他想像飛雁南歸,只道南方溫暖,“那知冰雪滿江南”,為之傷感不安;他揣度亂葦寒沙,顯得凄情,“猶恐雁嫌秋冷落,胭脂滴滴點芙蓉”,煞費一片苦心。筆者曾見兩幅蘆雁冊頁,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,一幅寫蘆邊水際,雙雁緊緊依傍,筆致疏簡秀逸,情態(tài)親切動人。左上題詩云:
菰米足療饑,江寒泊最宜。天涯少儔侶,兩兩莫輕離。
另一幅寫孤雁自高處飛向蘆灘,但并不疾飛直下,頸后曲,目前視,意逡巡,著墨無多,用筆甚妙,一種瞻望卻顧之態(tài)躍然紙上。左側(cè)題詩云:孤飛隨意向天涯,卻傍江湖覓淺沙??钟袧O舟鄰近岸,幾回不敢宿蘆花。
兩首題詩,切切低語,曲曲含情,所詠是人是雁,渾然莫辨,兩幅冊頁,詩畫交輝,含蘊著作者的拳拳深情,殷殷至意。邊壽民熟悉熱愛南來北往的候雁,引為同調(diào),借以自慰自遣,他將自身社會遭際、人生詠嘆、辛酸苦辣、悲感憂懷,一齊賦予候雁,寫入詩畫。世態(tài)炎涼,儔侶宜緊密相依,避免孤單無援之苦;人情險惡,不能不時時提防陷阱、網(wǎng)羅。這既是飛雁心態(tài),究其實際,又不能不是飽經(jīng)飄泊、憂患的邊壽民自己的心態(tài)!這樣,邊壽民畫中詩中的雁,就不僅人格化,而且社會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