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豆圖 絹本著色 18.7cm×19.4cm
????馬人形圖 絹本著色 25.5cm ×24.7 cm
? <<張果老見明皇圖卷>>
任仁發(fā)(?1254—1327)字子明,一字子垚,號月山,松江(今屬上海市)人。
元代官員、水利家、畫家。書學李北海,畫學李公麟。代表作品《出圉圖》卷 《二馬圖》等 。
宋咸淳三年(一二六七年)舉人,入元官都水庸田副使。究心水利,學擅專門。以浙東
道宣慰副使致仕,筑來青樓、攬輝閣于青龍江上終老焉。工書法,學李邕。長繪畫,工人物、花鳥,尤善畫馬。嘗奉旨畫渥洼天馬圖其熙春天馬二圖,仁宗詔藏秘監(jiān)。工力足與趙孟頫相敵。故宮繪畫館藏有畫馬數(shù)幅,俱極精。任仁發(fā)還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水利專家,曾先后主持修治浙西吳松江、大都(今北京)通惠河等工程,并有水利工程著作傳世,在中國水利史上做出過有益的貢獻。卒年七十四。
1953年,在上海青浦縣出土了一批元代的文物,其中竟然有一方是任仁發(fā)的墓志,雖然字跡剝蝕漫漶,顯示很多字已然無法辨認,但從中還是得知,任仁發(fā)生于南宋寶祐二年(公元一二五四年),與著名書畫家趙孟頫同歲,卒于元泰定四年(公元一三二七年),與史籍記載年七十三歲完全吻合。
1953年1月,在本縣重固鄉(xiāng)章堰北廟村的高家臺出土。墓志長90.5厘米,寬、49厘米,石質。文共11行,行19格??瑫O掳虢?/span>5格,因埋入地下,字體猶新,近地部分5格左右,字體雖模糊,尚可隱約審視,這是墓志文字的重要部分。上半截9格左右,缺110個字。今藏上海博物館。
《二馬圖》絹本設色,縱28.8cm,橫142.7cm此作品采用描物代人的手法,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合理現(xiàn)狀,從二匹馬的造型,色彩和線條處理上不難看出,作者的思想認識是非常深刻的,以隱喻的手法,諷刺了那些“肥一己而瘦萬民”的貪官污吏,而為那些“瘠一己而肥一國”卻不被重用,終生不得志的士大夫鳴不平,借以表達自己剛正不阿的心態(tài)。
他在跋語中先敘述了所畫的肥、瘦二馬:“肥者骨骼權奇,縈一索而立峻坡,雖有厭飫芻豆之榮,寧無羊腸踣蹶之患。瘠者皮毛剝落,嚙枯草而立風霜,雖有終身擯斥之狀,而無晨馳夜秣之勞”。在寫完對兩匹馬的評語后,作者筆鋒一轉,進一步議論道:“世之士大夫,廉濫不同,而肥瘠系焉。能瘠一身而肥一國,不失其為廉;茍肥一己而瘠萬民,豈不貽淤濫之恥歟?”
任仁發(fā)是借用兩匹馬來評論官場的得失利弊。他將畫中的肥馬,比喻成為官不正的貪官,他們吸食民脂民膏,故而肥壯;又將畫中的瘦馬,比喻為廉明勤政的清官,因為忙于政務而累得皮毛剝落,骨瘦如柴。仔細觀察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作者在畫中還安排了一個不大為人注意的細節(jié),那就是那匹肥馬馬首挽著籠頭,但是韁繩卻松開了,拖在地上;而瘦馬不但有籠頭,韁繩還套在馬脖子上。一匹是沒有約束的脫韁之馬,失去了控制,就會無法無天,魚肉百姓而肥己。另一匹是有約束的拴著韁繩的馬,有了管束才能盡心盡力,克勤克儉。在這里任仁發(fā)似乎又進一步闡述了自己對于官吏管理的看法,其用心可謂十分良苦。